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正文

东莞时间网:大科学装置如何实现成果转化?专家建议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参与成果转化

来源:数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19-03-19 浏览量:

bat365在线中国官网登录入口电气数字化设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戴瑜兴:中国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就是在做基础理论研究,以期对产业升级产生影响,实现从订单加工到自主开发的重大转变。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国军:对位于东莞的大科学装置来说,如果这些团队没有实体化运作,在东莞没有固定的研究机构和岗位,长期来看缺乏稳定性。我建议在东莞建立实体化的科研队伍和科研机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建设大科学装置成为建立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型科研基地的重要条件。一批高水平的大型科研基地建设和运行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核心、原始创新能力。

本期嘉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张国军;bat365在线中国官网登录入口电气数字化设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 戴瑜兴

大科学装置被誉为“国之重器”,重大科研突破科研仪器先行,拥有先进的科研仪器——尤其是大科学装置,越来越成为重大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人民网报道,我国近年来在大科学装置建设上多点发力,从贵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到合肥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到上海张江实验室大科学基础设施群,还有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各省市紧追“大科学装置”。

目前,我国已建成大科学装置22个,即将新增16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科学装置将大幅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在全球先进科技领域下好“先手棋”,勇闯“无人区”。

如何发挥大科学装置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何通过大科学装置聚集高端创新人才?如何推动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东莞日报特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国军,bat365在线中国官网登录入口电气数字化设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戴瑜兴发表看法。

创新驱动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

记者:大科学装置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催化器”、高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随着各省市一大批大科学装置建设和投用,大科学装置将对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胡敏:大科学装置是国家为解决重大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谋求重大突破而投资建设的大型研究设施,也是为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提供保障的必不可少的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大科学装置成为建立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型科研基地的重要条件。一批高水平的大型科研基地建设和运行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核心、原始创新能力。由于大科学装置具有科研力量集中、科研任务集中、国家投资集中、科学技术成果累累、学科多样、学科交叉和突破重大新技术的能力强等基本特点,其建设和投用必然会促进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原创性成果的重大突破,拓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促进发展新型技术或把已有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助推器”和“加速器”作用。

张国军:大科学装置的特点是,投入非常大、周期非常长,所瞄准的是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一旦有产出,很多都是重大成果。建设大科学装置的意义和价值,大致有三个层次:第一,短期来看,最明显的效果是,可以形成对外影响力。以东莞为例,自从建设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国内外该领域的专家认识了东莞,看到了“制造业之都”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心。而且,东莞能够被纳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可以说,和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对外影响力有很大关系。第二,中期来看,大科学装置可以聚集人才。各方越来越认识到大科学装置对于高端研究的重要性,而大科学装置建设成本高、数量有限,所以,高端人才都会选择向大科学装置聚集。第三,长期来看,大科学装置为未来产业发展做好技术储备。这样的科研技术储备周期,可能长达10年甚至20年。比如,散裂中子源建设和发展,有助于下一步发现性能更好的新型材料。东莞金属加工现在很多,下一步,聚合物的加工制造,会不会成为我们的一个选择?这就要对聚合物的特性做更深入研究。现在,东莞的3C制造很发达,下一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制造,会不会成为我们的一个选择?这要对动力电池的材料进一步研究。这些都需要利用大科学装置,做好前期的技术研究储备,为下一步产业发展做准备。

戴瑜兴: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差距,就在于基础研究薄弱。比如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主要针对基础研究的成果,我们获奖太少了。只有把基础科学的原理、机理问题搞清楚,相应的技术问题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研究成果的最大价值就是应用,就是要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研究针对的是重大科学关键问题,揭示其基本的科学规律。所以,没有基础理论研究做支撑,飞跃性的重大技术进步就无从谈起。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就是在做基础理论研究,以期对产业升级产生影响,让整个城市实现从订单加工到自主开发、从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到引领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转变。我们甚至可以畅想,未来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必然依托于大科学装置。

研究团队实体化加快成果转化

记者:大科学装置都是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如何让科研创新进入应用层面,推动引入市场化手段,让一些创新成果落地为产业化成果?

张国军: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两个建议:第一,建议支持研究团队实体化运作。基础研究的特点是更加通用,对相关具体产业并没有太多依赖性,不像应用研究,离开某个产业或城市之后,就没有相关需求。基础研究的这一特点决定,基础研究团队流动性较大。例如,许多大科学装置是以开放式项目形式运作,这增强了大科学装置科研活动的开放性,任何团队都可以来申报项目,这对于高校牵头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来讲没有问题,因为高校本身就是聚集高端人才的实体。但是,对位于东莞的大科学装置来说,如果这些团队没有实体化运作,在东莞没有固定的研究机构和岗位,研究人员也没有在东莞生活,长期来看缺乏稳定性。基于此,我建议在东莞建立实体化的科研队伍和科研机构。

第二,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东莞企业很多,高校较少,从基础研究到企业技术应用,中间缺乏相关衔接环节。与此同时,东莞的一个优势是,已建立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比如,散裂中子源对材料研究做技术储备,那么,只要新型研发机构在材料研究转化方面有优势,就应该鼓励它参与散裂中子源研究成果转化。在政策设计上,不仅要有资金支持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科研文章、申请专利,而且要有专门资金支持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借以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探索由基础理论科研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同在东莞建立实体科研团队,从而提升研究成果转化速度。

胡敏:大科学装置虽然是支撑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和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的公共平台,虽然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其社会经济效益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原创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上,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针对原创科技成果的转化,既要依赖国家财力的大量支持,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也需要充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可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利用好国家基础科研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促进原创性基础研究向应用基础研究转化,尽可能缩短技术应用的周期,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完善创新服务环境吸引高端人才

记者: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直接带动了科研人才的汇集,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的“孵化器”。但大科学装置并非都坐落于特大型中心城市,如何增强大科学装置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如何完善大科学装置使用管理机制,从而发挥其对科技创新、吸引人才的促进作用?

胡敏:当然,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科学装置本身就是学科交叉、各类人才联合攻关和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的高端智力资源的集合。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已经扁平化了,地域和跨界已经不成为问题。从我国的现实考量,束缚还是在于身份、待遇、行政区划和激励机制的体制障碍。从技术能力和创新战略上,我国已经有相当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和物质基础,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但目前科技体制仍然束缚着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活动,许多改革政策还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只有大力简除烦苛、破茧重生,才能解决人才和智力集聚问题,既要让人才能够自由流动、来去自由,又能确保人才无差异地享受创新创造的科研生态和物质保障,广大科研人才才能潜心投身于大科学装置建设。

张国军: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大科学装置固然重要,科研条件固然很好,但是,人毕竟是有社会属性的,有很多社会需求,比如孩子读书、医疗服务等,大科学装置所在地要完善功能配套,满足高端人才这些需求。以东莞为例,其实最大的短板之一,还在于城市配套服务能力,现在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抓住了东莞城市发展的重点。但我们也要承认,短时间内不能立即在全市范围内整体建成像一线城市那样的功能配套,因此,可以突出重点,选择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比如围绕大科学装置相对较小的区域,尽快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另外,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创新,仍然大有可为。一手要抓城市配套建设,另一手要抓城市创新环境,哪一手都不能软。要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避免我们的先发优势被后起城市所赶超。

(记者 贾庆森)

相关链接:http://www.timedg.com/2019-03/18/20818933.shtml

联系我们

地址:bat365在线中国官网登录入口南校区1号楼 电话:0577-86689012 传真:0577-86689012 邮编:325035 邮箱:dqdzxy@wzu.edu.cn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bat365在线平台官网登录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